楼市调控的动向,始终广受关注。 继此前国庆长假期间约20个城市出台楼市调控政策后,相关部门进一步提高了对楼市的关切。10月21日,银监会召开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会议在部署“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时,从七个方面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持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严控房地产金融业务风险,要求“严禁违规发放或挪用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严禁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等。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防范金融领域各种潜在风险,守住风险底线,被视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随着过去一年部分城市房价大涨、土地市场过热,不少投资投机性资金“曲线”进入热点地区楼市,加重了各方对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担忧。
根据过去一段时间房地产市场分化的实际,落实好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不断完善相关调控举措,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正是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基调。此时有关方面强调严控房地产金融业务风险,并非是对楼市“一刀切”的打压,而是着眼于对潜在风险的防控,立足于促进楼市平稳健康发展。要遏制热点城市房价泡沫化倾向,严控房地产金融业务风险,需要防范各种违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规范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加强对住房金融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引导好各方预期。
几乎每一轮房价的上涨,都伴随着不少投资投机性资金的进入。特别是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各种资金“曲线”而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土地市场火热、房价高涨的推手。典型者如今年年初曾引起各方极大关注的“首付贷”,直接加大了参与其中的购房者的杠杆比例。而在土地交易环节,房企配资拿地也已经不是秘密。据报道,有房地产企业在拿地环节,自有资金仅占三成,另外七成来自银行理财等,也有不少房企借道有限合伙、信托、委贷、发债等配资拍地。
实际上,即便不考虑投资投机性资金的“借道”进入,近期流入房地产行业的资金也已引起各方极大关注。从房地产企业角度看,随着此前公司债等融资渠道的“开闸”,房企发债融资不断攀升。有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房企发行公司债4122亿元,2016年前三季度发行规模达7481亿元。上市公司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137家上市房企负债合计超过4.33万亿元,同比增幅24%。更受市场关注的,则是近期个人房贷的增长。央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个人住房贷款增加4759亿元;今年前9个月累计新增3.63万亿元,同比多增1.8万亿元;前9个月个人住房贷款增量在各项贷款增量中的占比为35.7%。
从上述统计数据不难看出,今年以来,房企发债、房企融资以及个人住房贷款增量,均呈现出比较高的增长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有各种资金“曲线”流入房地产市场,无疑会增加房地产领域的金融风险,不利于楼市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因此,在继续支持房地产库存量较高的地区去库存,支持居民家庭自住和改善型购房需求的同时,规范各类业务,严控房地产金融业务风险,是促进市场理性有序发展的必要举措。
在本次银监会要求银行业加强房地产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之前,有关方面已经对各类机构参与房地产金融业务提出了警示。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等未取得相关金融资质,不得利用P2P网络借贷平台和股权众筹平台从事房地产金融业务;取得相关金融资质的,不得违规开展房地产金融相关业务。同时,上海已开始严查地产商的拍地资金来源,并明确要求开发商拍地资金来源应为合规的自有资金,不允许来源于银行贷款、信托资金、资本市场融资、资管计划配资、保险资金等违规进入土地拍卖市场。
随着各地方各部门房地产调控举措的相继推出,近期楼市出现了积极变化。10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5个一线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房价走势趋稳,多数城市10月上半月的成交量比9月下半月明显下降。有分析认为,此轮调控与2011年有所不同,政策着眼点主要是控制恐慌情绪,防止泡沫扩大,分城施策而非全面打击,政策影响比较温和。
当然,严控房地产金融业务风险,并不只是采用“堵”的措施,更为重要的是“疏堵结合”、加强引导。一方面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疏通政策传导渠道,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要引导好楼市发展预期,落实好因城因地施策的方针,将去库存与稳预期紧密结合,打好各项政策组合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
责任编辑:欣文 |
(责任编辑:admin)
新疆金融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新疆金融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疆金融网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疆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新疆金融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 邮箱:zgxjjrw@163.com
百事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