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金融时评 >

以金融合力共促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张弛  发布时间:2023-03-02 12:18   分享: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金融管理部门对房地产密集发声:《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新鲜出炉,明确提出下一阶段“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货币政策工作重点;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落地关于“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的部署;证监会宣布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对“第三支箭”中“积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用”进行细化落实。与此同时,各地高频出台房地产利好政策,“稳地产”积极信号持续释放。

  锚定扶助优质房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促进行业转型发展、稳住经济大盘等目标,2022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供求两侧利好政策不断。供给端方面,为助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扎实推进,35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2000 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适时出台;去年11月后,支持房企信贷、债券、股权融资“三支箭”齐发,“金融16条”重磅推出,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今年1月,有关部门起草《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行动方案》,重点推进“资产激活”“负债接续”“权益补充”“预期提升”四方面工作,引导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回归安全区间。

  需求端方面,人民银行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推动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降;按照“因城施策”原则,去年12月30日,人民银行与银保监会在9月阶段性放宽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的基础上,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有序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多线并行下,近一段时间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优质房企的融资环境明显改善。信贷融资方面,“金融16条”推出后一个月,银行与优质房企签署的意向性授信额度已超4万亿元;截至2022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2.69万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比三季度末高1.5个百分点。债券融资方面,去年四季度,境内房地产企业债券发行1200多亿元,同比增长22%;今年初,房企发债较2022年初多增百亿元,发债主体从央企、国企或大型民企进一步扩容至中型民企;房企重启海外融资,境外债券发行回归。股权融资方面,“第三支箭”发出后至今已有约30家上市房企抛出股权融资方案。

  同时,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及消费者预期在疫情政策优化后逐步回暖,购房者预期也有所改善。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一二线城市成交量有所增加;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分别有36个和13个,环比增加21个和6个。

  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事关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市场关注已出台政策的短期落地效果,更关心如何实施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城镇化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有足够的需求空间为房地产业稳定发展提供支撑。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房地产发展模式将逐渐演变,对各方而言,探索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行业发展新模式绝不只是一句口号,但实现这一转型尚需时日。

  从目前来看,在政府部门审慎有序的综合施策下,金融有效支持房地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已初具形态。“房住不炒”下,从供需两端齐发力,既要支持房地产市场保持充足活力,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又要稳定房市价格,以防范潜在金融风险;还要解决老百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居住问题以保障民生。

  具体到已出台政策措施上,一方面,要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用好保交楼专项借款、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等政策工具,维护好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实施好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

  另一方面,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建立一套全面、完整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和商业性租赁性住房建设。

  从加快打造REITs市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板块,研究推动REITs试点范围拓展到市场化的长租房及商业不动产等领域来看,均显示出房地产市场资金进出渠道适度拓宽趋势。如今,随着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启动,协同资产并购、负债支持、租赁运营等,将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不动产金融闭环,推动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形成良性循环,体现出更加细腻的运营模式及产业驱动生态,推动房地产行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责任编辑:欣文)

新疆金融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新疆金融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疆金融网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疆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新疆金融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 邮箱:zgxjjrw@163.com

更多>>>银行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