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王一彤 发布时间:2020-03-27 10:55 | 分享: |
在日前国新办举行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相关部门将把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降到最低,现行脱贫标准不会降低,也不会拔高。
防疫战进入后半程,恢复经济成为主旋律。其中,降低疫情影响、推进脱贫攻坚当是工作重心之一。克服疫情对脱贫攻坚影响的措施之一,便是促进扶贫工程尽快复工、务工人员顺利返岗。
一直以来,开发式扶贫是我国减贫的特色道路,也是扶贫行之有效的核心要素之一。开发式扶贫能保证脱贫的可持续性,让大部分贫困人口得到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的支持。大部分贫困人口获得了外出务工的岗位,成为脱贫产业的一份子,这提高了他们自主脱贫的能力,降低了返贫风险,工资收入与生产经营收入在其总收入中占到了更大比重,同时转移性收入占比有所降低。开发式扶贫的核心,在于让人有活干。因此,眼下我们应想方设法推动脱贫产业尽早复工,让劳动者及早返回工作岗位。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精准扶贫工程的开、复工率加速推进。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数据,中西部22个省份有扶贫车间28530个,目前已复工21705个,复工率76.08%,吸纳贫困人口就业26.04万人;中西部22个省份安排扶贫项目35.85万个,目前已开工项目14.9万个,开工率41.55%。相信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进一步好转,开、复工率还将进一步上升。此外,扶贫工程也得到了资金的有力驰援。在加快扶贫资金划拨使用方面,目前东部9省市已向中西部扶贫协作地区拨付财政援助资金225.61亿元,完成今年协议数的99.08%。得益于上述因素,疫情对脱贫攻坚的不利影响料将减轻。
当下脱贫攻坚的另一重点,在于帮助务工人员尽快返岗,恢复收入。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2019年全国有2729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外务工,这些家庭三分之二左右的收入来自于外出务工。目前,尚有相当一部分返乡务工人员未能返城复工,而其中可能存在部分贫困人口。不过,情况正在好转:在加快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方面,各地正强化劳务对接,开展“点对点”服务,加快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进程。数据显示,截至3月13日,已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1690.12万人,占去年外出务工总数的61.93%,较之前一周新增270.1万人,增幅19.02%。
要为贫困劳动力的返岗进程“再加速”,关键是基于精准防疫之上的精准施策,畅通返岗之路。3月1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以省域为单元推动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所辖县区均为低风险的省份,要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除湖北、北京以外,对于省内仍有中风险县区的省份,要做好精准防控,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低风险地区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必要的健康证明要做到全国互认,不得再设置障碍,不对人员采取隔离措施。据了解,务工人员在返岗路上遇到的困难较为一致:交通与隔离费用负担重、各地隔离政策不统一等。下一步,应按照此次会议提出的要求,促进低风险地区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做好分级防疫,精准分类施策,让务工人员的返岗之路再顺畅一点,遭遇的阻碍再少一些。
此外,强化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力度,支持贫困人员自主经营的脱贫产业,也是当下重中之重。国务院扶贫办提出,现行脱贫标准不会降低。这意味着,可持续性将始终是衡量脱贫成败的重要因素,而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以及消费扶贫,对于可持续脱贫、防止返贫尤为关键。受疫情影响,部分农户种植的农作物、农产品出现了滞销,部分从事非农生产的人员也受到了较大影响。对此,我们应做好事先帮助、及早应对。着力帮助农户解决产品滞销问题,加大消费扶贫力度,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畅通农产品的销路。同时,应有针对性地为贫困人口提供精准有力的公共就业服务。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引导农民工安全有序转移就业,强化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农民工“点对点、一站式”返岗复工服务,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物流体系建设等优先组织和使用贫困劳动力,鼓励企业更多招用贫困劳动力,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这些举措,能够减轻贫困人口的就业困难提升脱贫的可持续性。
当前,越来越多的扶贫企业和车间恢复运转,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回到了工作岗位。我们仍需要不懈努力,持续提高复工率、返岗率,护航脱贫攻坚战顺利收官。
(责任编辑:欣文)
1、凡本网注明“来源:新疆金融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疆金融网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疆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新疆金融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 邮箱:zgxjjr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