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金融时评 >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中国方案”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胡萍  发布时间:2019-03-04 11:01   分享:

      由于既有监管模式与新的业务业态之间还存在需要弥合的区域,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应用潜力犹在。未来,激发这些潜力,同时配合科创板、金融服务业双向开放等一系列举措,中国有望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和防控风险方面实现并驾齐驱。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如何让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世界性难题率先在中国破题,也成为很多政协委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言献策的方向。2月28日,由人民政协报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以“中国方案:力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世界性难题”为主题的人民政协报第19期财经智库沙龙在京举办,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表示,金融在未来的发展不仅要强调一个“稳”字,还要突出“进”,要集中在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上。
  参考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验教训可知,在经济发展内外双重承压的背景下,实体企业与金融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与会政协委员表示,自从去年11月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以来,帮助民营企业度过难关的一系列金融政策已陆续出台,对于缓解民营上市公司及大股东流动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发展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如何更为精准地解决小微企业的实际困难,做到“帮困不帮劣、救急不救穷”,业界仍存争议。
  有委员建议,对于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监管政策应做到差别化精准“点穴”。比如结合实际情况,逐步下放审批权限,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赋予基层金融机构更多自主权和灵活性。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以选择某些地区,推广民营小微企业特色支行,发挥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根据监管政策导向,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的尽职免责管理办法,将小微金融服务与业绩、薪酬等联动挂钩,打消基层贷款客户经理的顾虑。
  还有委员提出,金融机构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提高主动服务意识,还要加强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协同力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即使保险公司承担全部贷款的违约风险,大部分银行仍然会对借款企业进行严格的贷前审查,放款效率有待提高。另外,金融产品宣传力度不够,部分银行的贷款政策和贷款产品,保险公司的贷款保证保险产品尚未被民营小微企业所熟知。
  要形成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委员们提出了三条可操作性强的建议。
  第一,织密信息大网,拔掉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烟囱”,打通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孤岛”。建议由国务院牵头构建统一的政务信息共享平台,以统一标准、统筹建设为原则,在个人信息受到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整合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未来,金融机构间可依托各自优势,通过“消费场景+业务产品”“线上+线下”等合作模式,完善客户信息链条,进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实现合作方的双赢。
  第二,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评估区分上市公司的困境与大股东个人的困境,应评估民企大股东失去控制权对上市公司后续经营的影响,统筹研究救助方案。对上市公司本身经营正常,但大股东陷入危机,且失去控制权后对上市公司后续经营形成重大不确定性的,予以优先救助;对上市公司和大股东都遭遇流动性危机,且大股东质押资金没有用于上市公司经营的,应谨慎施救,甚至予以考虑破产重整。纾困难点在于区分企业临时性困难和实质性风险、企业流动性短缺和清偿性危机,这就需要总结各地纾困的实践经验,形成一套切实管用的筛选标准。
  第三,要重视金融科技的力量。中国金融领域对标对表的往往是西方经验,这种情况直到金融科技在中国实现大面积应用才得以改变。现在,很多国际同行认为,互联网成就了中国金融科技在世界金融舞台上的弯道超车,与此同时,由于既有监管模式与新的业务业态之间还存在需要弥合的区域,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应用潜力犹在。未来,激发这些潜力,同时配合科创板、金融服务业双向开放等一系列举措,中国有望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和防控风险方面实现并驾齐驱。

(责任编辑:欣文)

新疆金融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新疆金融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疆金融网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疆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新疆金融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 邮箱:zgxjjrw@163.com

更多>>>银行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