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银行 >

工行温度|如果你们幸福 就请将我忘记

来源:新疆金融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5-07 17:50   分享:

如果你们幸福 就请将我忘记——记李鹏捐资助学的点滴故事

      捐资助学的故事总有丰富的内容,或温暖温馨,或气势磅礴、或感人肺腑、或虎头蛇尾……在那些林林总总的故事中,中国工商银行乌鲁木齐分行私人银行财富顾问主管李鹏的捐资助学显得平淡而又单薄,宛如一屡透彻的清泉,不甜、不咸、不苦、不涩,却意味悠长。
      某年某月,转账300元。对方提示已收,回复到:已收到,谢谢您。在李鹏的微信里,这样几乎毫无寒暄的对话为人们展现了一段捐资助学的过程,没错,李鹏的帮扶过程就这么简单。
      换做在十年前,李鹏可能觉得捐助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可能要付出很多心思——买书包、买文具、送衣服、送生活用品,最好还要不定期地探望。这些曾经的想法,在与贫困学校实地接触后,发生了改变。
      时间得回到九年前。平日里喜欢在网上写写文字,聊聊心得的李鹏,2010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结识了来自河南平顶山一个小村庄里的农村干部。由于有相同的爱好,李鹏和这位年纪与自己差不多的女干部很快成了网友,两人在网上无所不谈。2014年,对方邀请李鹏到自己的村子里来看看,抱着一丝好奇心,李鹏和其他同行将位于平顶山的小村庄列为了旅途目的地之一。

   

    “村子不算寒酸,周围也是绿树成荫,风景很好。”李鹏对于那个小村庄的印象还算不错,同时也注意到有家庭因病致贫。在这样的家庭中,李鹏认识了自己的第一个捐资助学对象—五凤一家。五凤一家四口人,父亲因残疾无法劳动,家里的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家里捉襟见肘。

     缺钱,是这个家里最大的困难。谈不上什么原因,李鹏当即决定帮他们一把,当时12岁的五凤就成了李鹏的资助对象。
     在与村干部协商后,李鹏将每月的扶助金定为200元。回到行里,李鹏向周围同事谈及此事,没想到,同事们决定一起来分担这份捐助金。一开始李鹏并不希望把事情做的这么大,毕竟捐助一定要自愿,再加上网点人员调动频繁,让每个人按月汇总钱并不是长久之计。令李鹏没有想到是,网点还真有人自始至终将这件事坚持了下来。“王一帆是我的同事,共同捐资助学开始没多久她就调走了,但每个月,她还是会主动向我微信上打钱,从无遗漏。”从一件捐资助学的小事里,李鹏看到的是集体的凝聚力,“这份凝聚力和公益心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让他们受益匪浅。”李鹏觉得,这是捐资助学的另一层意义。

    

     寒来暑往间,在相聚4000多公里的时空距离里,李鹏多了一份责任。从2014年起,每月200元的生活费会按时递到孩子手里。2018年11月份,村里的负责人告诉李鹏,在她的帮助下,五凤已经毕业,而且他们全家也已脱贫,捐助可以停止。自此,李鹏的第一份“责任”正式告一段落。

      五凤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李鹏的捐资助学路却没有停步。2018年,李鹏的女儿前往云南昭通支教,贫困地区的生活,让这个城里孩子对“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女儿的助推下,李鹏开始了对第二个孩子的捐助。
     “那个孩子在湖南怀化,是个留守儿童,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孩子的衣食住行由老师关照。”李鹏说,这一次孩子月生活费为300元,每月一号,李鹏都会将300元按时通过微信转给孩子的老师。老师每一次都非常细心地告诉李鹏,孩子现在多高了,学习成绩如何,天冷了给孩子买了一双新鞋……对话不多,但全部的内容核心只有一个。
     “就是这个小男孩,个子瘦高,很羞涩。”李鹏拿着手机说,迄今为止,自己只和这个孩子通过一次话,期间,老师想让男孩给李鹏写封信表示感激,但被李鹏拒绝,在李鹏看来,这些方式太过形式化,与自己捐赠的初衷背道而驰。

  

     对于李鹏的捐资助学,很多人觉得太过平淡,既不感动,也不艰辛。每月捐个钱有什么?其实,从李鹏的切身感受来说,很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他们的最大问题就是“钱”,帮助他们不需要兴师动众的仪式,只需要实实在在的资助即可。

      捐资助学这件事本就该简简单单。或许,在受资助的孩子们眼中,李鹏只是在他们漫漫人生中遇到的众多好人中的一位,或许,在若干年后,李鹏这个名字也会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淡忘。对于这些,李鹏并不以为然。

   

    “我不需要让他们知道我是谁,我在哪里,我是做什么的,甚至不需要他们知道我的存在,只要在他们的童年生活中,因为一份资助的存在,能让他们过得轻松,能享受到孩子们应有的那份天真和幸福,足矣。”李鹏说,这份做人做事的淡定之态,才是这个繁杂社会中人人应有的样子。无论是捐资助学,还是组织献血,皆出自自己的意愿,也唯有如此,方可持久。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大千世界,纷繁复杂,那些最深沉、最恒久的道理,也往往最简单、最朴素。君子之交淡如水,仅此而已。

(责任编辑:欣文)

新疆金融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新疆金融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疆金融网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疆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新疆金融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 邮箱:zgxjjrw@163.com

更多>>>银行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