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驻村工作队帮扶的3个村均在全新疆率先实现脱贫摘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行长郭建伟表示,全面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不仅仅是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项目落实和资金落实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扶贫上下功夫。只有贫困户的心向往脱贫致富,有“我要脱贫”的迫切愿望,政府、社会的扶贫才能“事半功倍”。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如何实现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如何有效激发群众战胜贫困的斗志?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和驻村工作队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产业扶能 拓宽致富路
正值红枣丰收的季节,在新疆和田民丰县劳光村的生态红枣核心示范基地,枣农们正忙着采摘红枣。
“以前我们的红枣卖的价格比较低,而且销路也不好找。自从人行乌鲁木齐中支驻村工作队来了后,我们的红枣地被打造成为‘示范基地’,还帮我们注册了‘访惠聚’和‘东方庞贝’品牌商标,打通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现在我们的枣子好卖了,价格也提高了不少,这么好的事,我可得抓紧时间收枣子。”村民艾合麦提·阿卜杜哈力克一边摘红枣一边笑盈盈地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这128亩生态红枣核心示范基地是驻村工作队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示范区的帮扶下建立的,目前辐射带动了3个村、268户贫困户、1005亩枣园受益,已成为金融精准脱贫生态农业高新示范样板工程。
近年来,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和驻村工作队与民丰县人民政府、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天津援疆指挥部签订协议,搭建“两地五方”大平台,以“扶能”为基础,建立“合作社+示范基地+专家+农户”培训模式,从杨凌聘请科技人员,对林果种植、畜禽养殖等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增强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本领。
目前,依托“两地五方”大平台成立的金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科学化养殖和标准化管理,优质羊规模从184头增加到406头;从杨凌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投资60万元建设的有机水溶肥厂顺利运营;生态示范基地的红枣产量和品质稳步提高,两年来,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集体分红50万元。水肥一体化主体节水红枣科技生态园、种羊养殖示范基地、饲草料示范基地和整村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新型农业生产设施也纷纷破土开建,带动和扶植乡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帮助村民将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立足扶智 走稳扶贫路
“钱袋子”鼓起来了,还要帮乡亲们武装好头脑,增强脱贫的能力和活力,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今年9月,驻村工作队在和田民丰县劳光村建立了“文化普及与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打造了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和农技推广站,通过开展“脱贫明星”讲故事、致富能手讲经验、帮扶干部讲政策、涉农专家讲技术、人行干部讲金融和乡贤模范讲家风等活动,帮助村民增强主动发展的信心、能力和决心。每逢“结亲”周活动开展,人民银行的“结亲”干部还会在这里举办“结亲周大讲堂”,向村民们宣传金融知识,普及自然科学,讲解人文历史等。
刚刚听完“结亲”干部讲解关于人民币相关知识培训的茹孜古丽·卡森木向记者感慨道:“在工作队产业扶贫的多重覆盖下,我们依靠双手勤劳奋斗,收入持续增高,最终光荣脱贫。不仅如此,工作队还帮助我们在思想上摆脱贫困,给我们办培训班,讲解扶贫政策,传授产业技能,普及金融知识,带领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只要好好干,没有摘不掉的穷‘帽子’。”
据了解,驻村工作队还依托国语夜校,开设精准脱贫“扶智班”,采取专家教授、基地实训、农家课堂等多种形式,培训村民1万多人次,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今年,又以“走访现代农工企业、奏响脱贫攻坚共鸣曲”为主题,组织村民代表分别参观农业博览园、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学习农业种植、养殖、加工、引进、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感受产业化、规模化、智能化农业生产效率,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和工作队还高度重视村里孩子的教育问题,坚持扶智从娃娃抓起。工作队成员高锐告诉记者,每天下课,孩子们都会来图书阅览室看书。“这些桌椅、书柜、图书、电脑都来自人民银行系统各级单位的捐赠,现在我们共有图书2000册。”工作队员空闲之余便会来这里,为孩子们教国语、作辅导、传知识。
记者获悉,近年来,人民银行系统各级单位通过出资捐助、安排村里骨干教师赴京培训、让北京和民丰两地的孩子“手拉手、一对一结对互助”、成立“奖优帮困”助学基金等一系列措施,为孩子们的成长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为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奠定了基石。
提振信心 铺就小康路
驻村工作队总领队王志宏坦言,工作队的精准扶贫思路是不仅要让贫困户物质上脱贫,还要思想上脱贫。“我们在实践中,通过狠抓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积极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让老乡们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从而更好地将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相结合,切实把党的好政策变成致富的‘钱袋子’,激发老乡们‘我能脱贫’的决心和信心。我相信,没有拔不掉的穷根,没有移不走的穷山!”
在“扶贫要扶精气神”思想的指导下,工作队通过加大宣传引导、座谈交流、一对一帮扶等一系列举措,破解贫困户“不愿干、不能干、不会干”的难题。
对“不愿干”的问题,驻村工作队以“党建”为引领,成立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教育、动员、引导上的政治优势,加强宣传,坚定村民脱贫信心,点燃脱贫致富理想,从思想上“拔穷根”。
对“不能干”的问题,驻村工作队瞄准致贫原因精准发力,通过制作“精准扶贫明白本”,详细记录“因户施策”的具体办法、施策全过程、脱贫成效以及后续发展计划,实现“帮扶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
对“不会干”的问题,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结对子,通过传帮带引,帮助理清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制定并落实《产业化扶贫五年工作规划》。同时,依托服务中心实行“信心+文化+技能+生活”培训,分阶段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训练,培养种养殖能手和“能工巧匠”,并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摒弃不良生活习惯,重塑精气神。
如今,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驻村工作队驻扎的3个村均在全新疆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在带领村民奔小康的路上,工作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培养和熏陶,将服务中心积极打造成集国语教学、文化普及、青少年学业辅导、娱乐活动、儿童临时托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活动场所,为村民和孩子们提供了一处文化加油站和精神栖息地。在教室的墙上,悬挂着醒目的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新疆地图以及上方“我的人生民丰起步,我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标语,激励着村民和孩子们开阔视野,努力学习,不懈奋斗,走上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行长郭建伟对记者说:“全面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不仅仅是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项目落实和资金落实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扶贫上下功夫。只有贫困户的心向往脱贫致富,有‘我要脱贫’的迫切愿望,政府、社会的扶贫才能‘事半功倍’,而非陷入‘一扶就脱贫,不扶又返贫’的循环。我们始终在努力提高群众思想境界、道德水平、文化素养、实用技能上下功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