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李珮 陈彦蓉 发布时间:2018-02-26 10:15 | 分享: |
爆竹声中,戊戌年至。2018年春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40个春节,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的春节消费市场可谓是旺上加旺——买年货、逛庙会、看电影、外出旅行等消费市场持续火爆,特别是旅游度假、文化娱乐领域的消费更是亮点频现,呈现爆发式增长。以电影市场为例,贺岁档电影大年初一当天的票房累计超过了10亿元,突破了国内电影市场单日票房纪录。根据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统计,今年春节期间,上海的文化娱乐市场消费人次达100万人次,消费总规模接近2亿元。
旅游出行方面,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测算,今年春节假期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86亿人次,同比增长12.1%;实现旅游收入4750亿元,同比增长12.6%。
不仅是新兴消费市场异常火热,餐饮、零售等传统消费市场在今年春节也呈现出了繁荣景象。买年货、年夜饭、逛庙会……春节期间,到处是一派红火景象。
据商务部网站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15日至2月21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9260亿元,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10.2%。春节黄金周期间,西藏、河南、云南、河北、安徽重点监测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5%、14%、13.7%、12.2%和11.9%,青海、四川、广西、湖南、陕西分别增长11.7%、11.6%、11%、10.8%和10.7%;辽宁、山东、山西、湖北、广西、海南重点监测餐饮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左右,河北、福建、内蒙古分别增长8.9%、8.0%和7.6%。
随着人们庆祝农历新年方式的不断变化,围绕衣、食、住、行、娱,居民的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春节期间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改变,在一份份年货、一顿顿年夜饭中,也折射出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变迁。
如今,中国的消费市场正在加快转型,从物质消费到服务消费、精神消费、品质消费,消费市场的升级为不同年龄层、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也带动了“春节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然成为激活并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互联网+消费”、消费金融等与消费相关的新业态的出现,也成为我国消费增长的新动力。
随着春节消费方式日益多元化,网购年货渐渐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实际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手段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为“互联网+消费”这一新兴事物的茁壮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据了解,春节期间,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年货节”活动,并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对其进行精准大数据画像,据此优选适销商品,引爆了一波波的春节电商消费狂欢。
今年春节,新兴消费热点正在不断释放潜力。据京东年货节大数据显示,2018年最受欢迎的年货商品为旅游出行、食品饮料、美妆个护等。由此可见,消费者年货节的购买倾向也已从吃喝等“硬”需求转向追求生活方式类的“软”需求,其背后反映了我国消费水平的持续升级,人们越来越注重提升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达4.4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904.0%。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的背后,离不开我国居民财富的不断增加、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持续上升。
事实上,作为普惠金融的一支新兴力量,消费金融已逐步成为连接我国庞大消费市场和供给的一座桥梁。消费金融服务可以弥补传统金融服务在业务下沉和覆盖方面的不足,有效降低了消费门槛,快速适应了人们对新消费模式的追求。
春节黄金周引发的消费热潮也为消费金融市场添了一把“火”。随着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超前消费、信用消费、升级换代消费等观念逐渐被接受。在消费火爆的春节期间,分期购物成为消费升级的新引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平台提供的分期消费金融服务,完成灵活的跨期消费行为,以此来“熨平”当期收入与持久收入之间的流动性缺口,有效缓解了偶然遭遇“周转不灵”的尴尬,也提升了自身的生活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金融市场在高歌猛进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套利、欺诈等金融风险问题。坚守普惠本源,坚持小额分散,是做好消费金融的初心。新时代消费金融机构只有坚守合法合规底线、加强风险管控和反欺诈能力,方能在完善和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上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欣文)
1、凡本网注明“来源:新疆金融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疆金融网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疆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新疆金融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 邮箱:zgxjjr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