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互联网金融 >

“互联网+”重塑汽车金融行业格局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 李珮  发布时间:2017-04-27 14:17   分享:

伴随着汽车保有量的稳步增长以及与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已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人群,互联网汽车金融虽近几年才开始起步,却发展迅猛。根据《全球车贷报告》的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的总规模达到了约2000亿元。

  当前,市场中聚集着商业银行、P2P网贷平台、汽车金融公司、互联网巨头、融资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参与主体,随着网络消费的常态化,汽车金融行业的格局正在被重塑。

  P2P平台抢滩车贷

  车贷已经被视为P2P网贷最具发展空间的服务之一,也是目前市场中竞争较为激烈的一个细分领域。目前来看,其现阶段发展更多的是对传统汽车金融服务的补充。

  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监管文件出台后,以大额标的为主的平台开始纷纷向小额、分散的车贷、消费金融等领域转型,目前行业约6成的P2P平台涉及了车贷的相关业务。

  P2P网贷平台的车贷业务分为两种模式,质押与抵押。后者车主可继续享有车辆使用权,前者的车辆保管使用权则在平台手中。对于平台来说,抵押的风险较质押高一些。

  根据网贷天眼研究院近期发布的《车贷行业3月数据报告》,今年3月,P2P车贷行业成交额排名前46家平台成交额为180.31亿元,环比2月上升32.42%,其中,微贷网的成交额最高,达到了76.3亿元;车贷行业平均收益率为9.07%,较2月减少0.1个百分点。

  一边是持续上涨的成交量,一边是不断下滑的收益率,各平台之间的利率差异也在逐渐扩大,降息趋势明显,利润空间受到一定的挤压。

  网贷天眼分析认为,如何超越其他车贷平台降低运营成本,减小坏账率,是未来车贷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目前,超过8成的汽车金融平台业务布局已从几近饱和的一二线城市,转向车贷市场尚未被满足且资金成本与运营成本相对较低的三四线城市。

  汽车金融公司线下线上整合

  在P2P网贷平台大力布局车贷业务的同时,汽车金融公司也在积极探索服务的线上化,由线下1.0模式向线下线上整合的2.0模式升级转型。

  官网、官微、APP的上线是汽车金融公司线上服务的第一步。客户可通过移动端口快速获取公司信息、贷款产品信息,公司也可通过客户端提醒客户还款,提供余额查询服务等。

  汽车金融公司打通线上、线下资源,一方面能够继续发挥线下网点优势,依托厂商背景资源,提供附加汽车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平台,有助于优化车贷申请流程,节省消费者时间成本,提升消费体验与获客能力。

  据介绍,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目前已累计通过互联网获得超过400万客户线索,帮助40多万客户完成了汽车购买,为其中约16万客户提供了贷款服务。另外,还推出了“信任贷”授信额度测评服务,进一步融合线下体验和线上销售,消费者在移动客户端上,即可通过网络获得在线预授信服务。

  “上汽通用汽车金融积极开发贴近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顺应消费者习惯变化,不断拓展贷款渠道。”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总经理余亚瑞表示,“2017年,公司将继续致力于把多年累积的各方面优势,转化为经济新常态下汽车金融升级转型的驱动力。”

  业内其他机构,如大众汽车金融公司也提出了数字化的发展战略,搭建在线销售平台,贷款预审等均可在线上完成。

  除自主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外,汽车金融公司也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开发网络信贷产品。以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金融公司与天猫平台合作推出的“车秒贷”为例,天猫平台提供客户来源,汽车金融公司则进行线上预审批,客户可通过公司预审后给予的核销码在线下提交贷款申请并获得贷款。

  以风控为落脚点

  各金融机构对于汽车金融市场趋之若鹜的原因,除其巨大的市场商机这一外部因素外,汽车资产标的额度较低,变现压力小、周期短、抵质押物可控等亦是其广受青睐并迅速发展的内部因素。

  在互联网汽车金融繁荣发展的背后,风控技术的强弱决定了业务风险是否可控与服务的可持续性。简单而言,风险管理是互联网汽车金融业务模式的核心。

  与传统的汽车金融相比,互联网汽车金融面临着金融与互联网的双重风险,风控措施要覆盖从贷前审核、贷后管理到逾期催收、车辆处置的每个环节。平台首先是要保证项目的信息透明度,完善车辆质押物的信息披露,包括提供成交数据、抵质押车辆信息资料等。

  在互联网汽车金融模式下,一方面,要防范因借款人主观意愿或者是无力履行还款付息义务,抵押物无法及时变现时出现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另一方面,还要保障网络系统安全,提升密钥管理、加密技术等与用户资金安全密切相关的互联网技术。

(责任编辑:欣文)

新疆金融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新疆金融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疆金融网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疆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新疆金融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 邮箱:zgxjjrw@163.com

更多>>>银行直通车